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ENGLISH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新闻      2022-10-21 09:24:24             点击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十大时光】

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若熙 李萍 韩晓萌 杨桂青

【对话嘉宾】

闵维方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姚喜双 国家督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

曾天山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进行战略部署,提出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新的教育部署,我们邀请专家深入探讨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形成宏大格局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您认为这一战略安排有何重大意义?

闵维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和认识进一步深化、战略部署达到新高度。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精准把握,并贯穿到总体工作布局中,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这必将使我国加快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将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沈壮海: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系统观念,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对我们的事业作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问题的呈现方式和战略阐论,是上述思想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我们在实施中一定要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理解,不能分而论之、分而行之。

姚喜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科技发展靠人才支撑,人才靠教育培养,所以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教育强国是基础,它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重要支撑,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

袁振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判断,是对社会发展未来要求的正确把握,是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引领未来的历史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把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一体化安排,既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延续,又是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提升。

曾天山: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一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更加深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支撑作用。二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更加全面,既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又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强化整体联动。三是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既要发挥教育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作用,完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又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主持人:教育、人才、科技怎样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闵维方: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而且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日益严峻的国际战略挑战。当前和今后十几年内,我国要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造就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真正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形成发展新动能。这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袁振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教育、科技、人才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破“五唯”,强调贡献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提升胜任未来的能力。同时,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整体谋划、统筹协调能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形成宏大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主持人:怎样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新时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闵维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我们党立足长远,谋划长远,优先发展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为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沈壮海:报告再次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质上是极为鲜明地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要求,也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规定性。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与“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袁振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遵循,归根结底是培养能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也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革新教育方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德育为先,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坚持能力为重,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又注重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注重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要坚持全面发展,把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身体素养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持人: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教育强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曾天山: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各类创新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这样迫切。教育强国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张志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从基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从全局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从战略性支撑作用看,通过加快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可以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本质聚焦关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重要段落的首句,如何理解所蕴含的意义?

沈壮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立场和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鲜明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教育部分的一个标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只有时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引领,才会始终有自己的“根”和“魂”。报告强调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表明在这方面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在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时提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征程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在让人民满意方面有新的、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袁振国:这一战略安排无疑更加凸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加凸显了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大意义,也凸显了一切教育工作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评价观。

姚喜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坚持人民至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考虑教育阶段性的衔接,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三要坚持胸怀天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四要坚持自信自立,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把握教育规律,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六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寻找改革突破口,不断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向深入。

曾天山: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期盼和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主持人: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哪些特征?

闵维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第一个特征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今社会,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基础,是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文化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缩小知识差距、实现社会积极向上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贫困人群增强可持续脱贫能力的关键。第二个特征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体现在立德树人上。教育既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大计,又是关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培育年轻一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舞台,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第三个特征是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对社会的开放。第四个特征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第五个特征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张志勇: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四个特征:一是高水平。从教育资源配置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二是强约束。从教育运行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自身运行,必须接受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约束。三是有活力。从教育状态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组织特性的教育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高度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四是高效益。从教育产出看,要追求教育投入高效益、学生发展高质量。

曾天山: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适应性,更好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充分性,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学有所教。三是全面性,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区域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四是丰富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是多样性,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六是现代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材施教。七是开放性,跨界融合,有机融入社会,与他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主持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闵维方: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学校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要不断改革创新。

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综合化和通识化,以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需要调整拓宽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

第二,教育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教学计划更有弹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第四,学校应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新思想。要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学校办成终身学习的基地。

袁振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全程性、全员性参与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建设。行政部门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制定法规和标准,进行科学有效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学校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和能力,积极拥抱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要跟上数字化、智能化步伐,为教育全面赋能。从社会说,就是要更加关心和支持教育,共同维护教育的良好生态。

曾天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我们要重视完善内部体系、结构、流程、模式,在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力,在办学条件、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治理能力等短板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针对教育现代化需求,强化开门办教育,通过体教结合、医教结合、科教结合、文教结合、社教结合等,让社会教育资源助推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22-10-21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020日第03